首页 > 科幻小说 > 综影视进入影视世界 > 第1章 萧澈

第1章 萧澈(1/2)

目录

在北离太安帝众多皇子中,萧澈身为第十一子,命运颇为坎坷。尚在幼年之时,他便痛失母亲,自此在孤独中默默成长。因缺少来自父皇的宠爱,亦无人悉心教导,一度被众人认为资质平庸,难成大器。

在十三岁那年,萧澈被册封为代王,旋即被太安帝遣往偏远的代州就藩。代州之地,地域辽阔却人口稀少,土地贫瘠,民生艰难。更为严峻的是,代州与北蛮接壤,北蛮地处寒冷的北方,民众多以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方式为主,性格粗犷豪放。其军队以骑兵见长,机动性强、战斗力剽悍,军事风格与战术迥异于中原国家,时常越过边境,烧杀劫掠,百姓苦不堪言。

萧澈抵达代州后,没有丝毫怨言与退缩。在这方艰苦的土地上,他一待便是五年。这五年间,他殚精竭虑,励精图治,推行一系列利国利民之策。渐渐地,代州面貌焕然一新,由往昔的贫瘠之地逐渐变得富裕繁荣,政通人和,百姓安居乐业。与此同时,萧澈深知边境局势严峻,一刻也不敢懈怠,积极训练军队,只为保境安民,让代州百姓能有一方安稳的容身之所。

太安十二年,北蛮贼心不死,再次大举进犯边关。烽火燃起,萧澈临危不惧,亲自披挂上阵,统率大军迎击来犯之敌。在他的指挥下,代州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,与北蛮的十万骑兵展开了激烈厮杀。最终,萧澈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,大败北蛮,将那不可一世的十万北蛮骑兵斩落马下,扞卫了北离的尊严和代州百姓的安宁。

代州边境,阴云如墨,战云密布,一场生死之战一触即发。萧澈身为代王,深知此次局势凶险万分,在这关乎家国存亡的关键时刻,他没有丝毫慌乱,而是沉着冷静地思考破敌之策,决意以智谋扭转战局。

萧澈心思缜密,善于从细微之处洞察先机。在对天文历法的细致研究中,他得知十月朔日将现日食之象。这一发现,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,让他心中有了破敌的妙计。他不动声色,暗中派人在北蛮军营周边及百姓之中四处散播精心编造的谣言:“北蛮人本就残暴好战,此番进犯大汉边境,恶行累累,已触怒上天。上天必将降下惩罚,十月朔日,白昼将现吞日之恐怖异象。”

此谣言如同无形的利刃,在北蛮军中迅速传播开来,如同不安的种子在士兵们心中生根发芽,使得北蛮军队人心惶惶,军心开始出现动摇的迹象。

终于,十月朔日来临,一切如萧澈所料,日食准时出现。当明亮的白昼瞬间被黑暗所笼罩,太阳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口吞噬。北蛮军队本就因先前的谣言而心怀恐惧,此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恐怖天象,更是彻底军心大乱。士兵们惊恐地望着天空,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不安,阵脚已然大乱。

萧澈目光如电,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千载难逢的战机。他毫不犹豫,果断地下令代州军全力发动进攻。随着一声令下,代州军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地冲向敌阵。他们事先在通往北蛮军营的通道中布置了火油,此时点燃通道,熊熊烈火顺着几条隧道如赤红的火蛇般迅猛地向北蛮军队蔓延而去,瞬间照亮了黑暗的战场。与此同时,萧澈下令投掷火器,火器在空中划过一道道弧线,准确地落入北蛮军队之中。“轰!轰!轰!”爆炸声此起彼伏,火光冲天,北蛮军队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与火海之中。惨叫声、呼喊声、兵器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,北蛮士兵死伤无数,溃败之势已无法阻挡。

北蛮首领在混乱中勉强收拢残兵,试图向西突围逃生,以图日后东山再起。然而,他做梦也没有想到,萧澈早已算准了他的一举一动,在其必经之路上精心设下了天罗地网。当北蛮残兵踏入埋伏圈的那一刻,早已埋伏在此的代州军如神兵天降,瞬间发动凌厉攻击。箭矢如雨般倾泻而下,刀光剑影闪烁,喊杀声震彻云霄。北蛮军队在代州军的猛烈打击下,如同待宰的羔羊,毫无还手之力。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,北蛮军队几乎全军覆没,只有少数人侥幸逃脱。

经此一战,萧澈声名大噪,威震四方。然而,伴随着他的赫赫战功,“杀神”的称号也不胫而走。有人指责他的手段过于狠辣,认为此战如同“屠军”之举,过于残忍。但他们却忽略了萧澈的初衷,他的所作所为,皆是出于对北离边境的无限忠诚,一心只为让边境百姓免受战乱之苦。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力挽狂澜,以一己之力为北境换来了数十年的太平盛世。他的功绩,如同璀璨的星辰,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,值得被永远铭记;他的担当,更是令人肃然起敬,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。

平清殿内,气氛紧张而压抑,因北蛮大举进犯的军报,诸位朝臣争吵不休。青王心怀私心,忌惮琅琊王萧若风再添军功,于己不利,故而竭力阻拦琅琊王挂帅出征。然而朝堂之上,叶羽将军不幸被杀,百里洛陈远在西境镇守,面对来势汹汹的北蛮,一时之间竟无合适将领可堪大用。

琅琊王萧若风神色坚毅,向前一步,拱手说道:“父皇,儿臣请旨挂帅出征,愿为我北离击退北蛮,保境安民,请父皇成全。”

青王却急忙出列,面露担忧之色,向太安帝劝道:“父皇,北蛮此次来势凶猛,九弟此去恐有不测,还望父皇另选合适之人,以免九弟涉险。”

太安帝眉头微皱,目光中满是犹豫,他看向身旁的董太师,开口问道:“太师,依你之见呢?”

董太师微微颔首,神色凝重地说道:“陛下,北蛮此次进犯,来势汹汹,刻不容缓,应尽快派兵驰援。代州虽在代王治理下,这几年颇有起色,可终究势单力薄,恐难以支撑许久。”

就在此时,浊清匆匆进入殿内,神色恭敬,将一份军报呈上。太安帝接过军报,展开一看,先是面色一惊,继而喜上眉梢,大笑道:“哈哈哈,好,好啊!”

景玉王见状,不禁好奇地问道:“父皇,可是代州有消息传来了?”

太安帝难掩喜悦,说道:“正是最新战报,代州大胜!代王萧澈亲自率军迎敌,竟将北蛮十万骑兵尽数斩落马下!如此一来,代州边境数十年之内,北蛮再无力犯我边境。”

此言一出,殿内众人反应各异,有人面露欣喜,有人暗自惊叹。皇室之中,竟出了第二个能与琅琊王媲美的人物,代王萧澈当真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青王虽心中不悦,却也不得不拱手说道:“恭喜父皇,天佑北离。”

众朝臣纷纷恭贺:“恭喜陛下!”

太安帝微微抬手,示意众人安静,说道:“好了,代王此次立下大功,待他回朝述职之时,朕自会论功行赏。今日之事已了,退朝吧。”说罢,太安帝起身,在众人的簇拥下离开平清殿,只留下殿内众人,或议论纷纷,或若有所思……

景玉王府内,烛火摇曳。景玉王萧若谨微微皱眉,看向琅琊王萧若风,开口问道:“若风,此次代州一战,十一弟萧澈大胜,你究竟作何看法?”

琅琊王萧若风目光坚定,神色坦然,答道:“十一弟能打赢这场仗,成功守住边关,还重创了北蛮,于国于民而言,自然是件大好事。”

景玉王萧若谨轻轻点了点头,却又面露疑虑,缓缓说道:“胜仗自然是值得庆贺,可父皇对代王的态度,却有些耐人寻味。若只是单纯论功行赏,为何非要等到他回天启述职的时候呢?依我看,父皇怕是动了别的心思。”

琅琊王萧若风微微思索片刻,语气笃定地说道:“即便父皇召十一弟回了天启,他在这城中并无根基,势力单薄,想来是不会妨碍到兄长你的。”

景玉王萧若谨却依旧有些担忧,皱着眉头说道:“话虽如此,可若是他转而站队青王,那可就麻烦了。青王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,若得代王相助,定会如虎添翼。”

琅琊王萧若风轻轻一笑,提醒道:“兄长,你莫不是忘了,从前在宫中的时候,青王对十一弟可没什么好脸色,没少故意刁难苛待他。就冲着这份过往恩怨,十一弟也定不会与青王同流合污的。”

景玉王萧若谨微微一怔,随后轻轻叹了口气,说道:“也是,是我多虑了。”说罢,二人相对而坐,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,唯有烛火噼啪作响,在寂静的室内回荡。

平清殿内,静谧而肃穆。太安帝端坐在龙椅之上,目光深邃,看向身旁的浊清,缓缓开口道:“浊清啊,你说说,朕那小儿子,也就是代王,你觉得他这人如何?”

浊清微微颔首,脸上堆满了恭敬的笑意,恭敬地回道:“陛下龙章凤姿,诞育的皇子自然个个是人中龙凤,代王殿下也不例外。”

太安帝轻轻叹了口气,神色间流露出一丝怅然,说道:“下了朝之后,朕一直在回想,可不知怎的,竟怎么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。朕这些年,对他确实是有所亏欠啊。”

浊清连忙劝慰道:“陛下不必挂怀,等到代王殿下回天启述职的时候,您自然就能好好看看他了。”

太安帝微微点头,又想起了朝堂上的纷争,不禁眉头微皱,说道:“今日朝堂之上的情形你也看到了,燮儿(青王)和谨儿(景玉王)针锋相对,水火不容……”

浊清心思敏锐,立刻明白了太安帝的意思,斟酌着说道:“陛下,您莫不是想把代王殿下召回天启,将他留在身边?只是代王殿下已是就藩的皇子,若要回来,恐怕朝中大臣们会有所阻拦啊。”

太安帝轻轻“嗯”了一声,陷入了短暂的沉思。

浊清察言观色,看出太安帝确有将代王召回之意,便又接着说道:“不过陛下,若您真想让代王殿下回来,也并非没有办法。代王殿下此次立下大功,而且他离开天启多年,不仅把代州治理得井井有条,此番更是大败北蛮,足见其能力非凡。一直将他留在代州,确实有些屈才了。况且,他可是镇西侯之后,如今又得了个‘杀神’的名号,能文能武,若能留在陛下身边,必定能为陛下分忧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